【简介】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珍稀牛种,是草食性反刍动物,被称为“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群众重要的家畜和肉食来源,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如今,西藏当雄通过全网发售的方式,开启了西藏牦牛产业“互联网+“模式,牦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扶贫惠农产业,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洛卓嘉措 贡吉(实习)
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
西藏作为“三区三州”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除了牦牛产业之外,对于发展青稞产业,新品种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也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西藏那曲色尼区牧民 普次仁:加入了嘎尔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后,我们全家每个月将近有8000左右的工资,然后一年的话差不多9万多,比以前翻了10倍。西藏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石循凯:2019年我们全市的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是达到了12150元,同比2018年我们是增收增加了12.5%。
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近处的草甸绿波如毯,街上的藏式小楼雕梁画栋。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平均海拔4200米,因为背靠阿尼玛卿雪山而得名。2018年,雪山乡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厂,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8月初,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乡,行走户外仍然要裹上棉衣。“通过几年的持续推进,那曲市农牧业合作社达1540家,辐射带动农牧民7.35万户32.29万人;组建‘一乡一社’115家、‘一村一合’860个,辐射带动农牧民5.37万户24.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覆盖受益。
“菜篮子”“肉盘子”牵动民生,受疫情影响,抓好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今年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出“五增两减”态势,即:青稞、豆类、薯类、油料、蔬菜增加,小麦、玉米减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帮扶单位——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投入近700万元,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改多村在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脱贫后如何带领群众致富,驻村第一书记东林、村主任昂劳在合作社上“动起了脑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的高寒气候拒绝了大多数生命,却构建了牦牛、牧草和人这一简单而稳固的生物链条,并历经数千年。这些变化不仅印刻在普次仁的笑脸上,也将书写在中国牧区脱贫攻坚的成绩单上。
科学养殖牦牛、发展壮大高原特色畜牧业,助力农牧民群众脱贫、增产增收,是时代赋予基础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作为代表之一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所长巴桑旺堆难掩激动。
县有大循环,乡有小循环,青海海晏县哈勒景乡建立生态循环链,实现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标准化养殖只是兴农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的原因之一,生态循环链的建立才是农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