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坐着高铁看中国丨赶着牦牛奔小康!和“牛”朋友一起走向致富路

2020年10月05日13:3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034

  穿过草原、越过冰山,青藏铁路仿佛一条巨龙,穿梭在世界屋脊。进入藏北草原,飞驰的列车外出现了一群新的朋友,一头头憨态可掬的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那曲市色尼区更是有着“中国牦牛之乡”的美誉。如何保持牦牛与自然和谐相处,怎么样在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蓝天、白云、碧草,一头头牦牛在设定的区域里悠闲地晒着太阳、吃着草。在那曲市色尼区嘎尔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600多头牦牛有序地进行着半牧半圈饲养,早上7点出栏散步,中午12点回圈休息,牦牛们既亲近了大自然,又不会因为过度散养而破坏草场,这就是那曲市近几年大力推广的“草畜平衡”生态养殖模式。

  那曲市色尼区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态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土地难以种植作物,靠天吃草的牦牛和藏羊就成为当地农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西藏那曲色尼区牧民 普次仁:以前我们牧民是游牧而生,养几头牦牛和藏羊,就是靠牛奶和羊毛卖些点钱,生活质量很差,在没有加入合作社以前,我们全家四口人一年的收入不到9000元钱。

  今年51岁的普次仁,是那曲色尼区地道的牧民,他说过去游牧式的养殖牦牛主要是自给自足,自己家守着两百多亩的草场,因为人手不足,也很难维护草场的健康生长。2017年普次仁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扶贫困牧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2018年当地进行了生态移民搬迁,普次仁一家和另外十多户牧民从偏远的山上搬到了镇上。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普次仁也见识到了牦牛养殖的新方法。

  西藏那曲色尼区牧民 普次仁:我们牧民以前住得分散,挤出的牦牛奶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镇上去买,很多时候就不新鲜了,现在我们住在镇上了,家门口还建起了加工厂,这样我们的牦牛奶就可以很快卖掉。

   2018年,搬迁到镇上的普次仁把自家的两百多亩草场入股合作社,交由村集体管理,因为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镇上新建的生态养殖基地招聘他为养殖专员,他的妻子和孩子也相继加入,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西藏那曲色尼区牧民 普次仁:加入了嘎尔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后,我们全家每个月将近有8000左右的工资,然后一年的话差不多9万多,比以前翻了10倍。

   像普次仁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嘎尔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就有56人。当地大学毕业生南卡旺秋因为家人去世一度陷入困境,2018年他加入了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这里他发挥了一技之长,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西藏那曲色尼区村民 南卡旺秋:我现在做了一个检验员,然后在我每个月收入的话3200左右,然后在公司上完保险,然后再上住房公积金,然后我现在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我继续努力工作,继续提高自己的收入。

  推广合作社整合草场资源,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利用龙头企业科学化养殖牦牛,那曲市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加“特色帮扶”的牦牛养殖思路,目前,那曲市40余万农牧民中,超过80%都已经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草场入股、牲畜入股等方式,提高收入,那曲市现已孵化出多家品牌企业,实现了牦牛养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

  西藏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石循凯:2019年我们全市的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是达到了12150元,同比2018年我们是增收增加了12.5%。(总台央视记者 白央 马力 昱皓)

  (编辑 隋博宇)

文章关键词:牦牛 藏羊 致富路 奔小康 生态养殖 西藏那曲 示范基地 草畜平衡 专业合作社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雪后的阿柔草原

    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冬日时节,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境内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装扮下呈现出壮美风光。

  • 焦点访谈丨墨脱最后一个溜索村现在什么样?脱贫前后,西藏的这些变化令人振奋!

    西藏作为“三区三州”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除了牦牛产业之外,对于发展青稞产业,新品种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也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 青海:雪山脚下的致富路

    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近处的草甸绿波如毯,街上的藏式小楼雕梁画栋。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平均海拔4200米,因为背靠阿尼玛卿雪山而得名。2018年,雪山乡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厂,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 人民日报关注丨西藏那曲建农牧业合作社促脱贫

    8月初,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乡,行走户外仍然要裹上棉衣。“通过几年的持续推进,那曲市农牧业合作社达1540家,辐射带动农牧民7.35万户32.29万人;组建‘一乡一社’115家、‘一村一合’860个,辐射带动农牧民5.37万户24.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覆盖受益。

  • “高原之舟”牦牛助力西藏当雄脱贫致富

    【简介】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珍稀牛种,是草食性反刍动物,被称为“高原之舟”。如今,西藏当雄通过全网发售的方式,开启了西藏牦牛产业“互联网+“模式,牦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扶贫惠农产业,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 青海省“菜篮子”“肉盘子”充足稳定

    “菜篮子”“肉盘子”牵动民生,受疫情影响,抓好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今年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出“五增两减”态势,即:青稞、豆类、薯类、油料、蔬菜增加,小麦、玉米减少。

  • 合作社分红,农牧民笑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帮扶单位——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投入近700万元,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改多村在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脱贫后如何带领群众致富,驻村第一书记东林、村主任昂劳在合作社上“动起了脑筋”。

  • 幸福来敲门丨普次仁的“新牧场”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的高寒气候拒绝了大多数生命,却构建了牦牛、牧草和人这一简单而稳固的生物链条,并历经数千年。这些变化不仅印刻在普次仁的笑脸上,也将书写在中国牧区脱贫攻坚的成绩单上。

  • “牦牛专家”巴桑旺堆: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

    科学养殖牦牛、发展壮大高原特色畜牧业,助力农牧民群众脱贫、增产增收,是时代赋予基础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作为代表之一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所长巴桑旺堆难掩激动。

  • 农牧民的光景越来越好

    县有大循环,乡有小循环,青海海晏县哈勒景乡建立生态循环链,实现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标准化养殖只是兴农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的原因之一,生态循环链的建立才是农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