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郑州像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会有拥堵,会有雾霾,会有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她看起来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却是一座值得爱的城市。
数十年来,她一直在成长,人口从几十万到近千万。为了让人们居有定所,她只有不断壮大自己,不断新建和扩建城市道路,去调整经济结构,这几乎是刮骨之痛。
这就是郑州,一座比任何城市都努力的城市,一座一直希望你我都幸福的城市。
为此,映象网重磅推出《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专题报道,记录时代变迁下的郑州市民生活,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本篇为第四篇。
祭城社区
我在郑州挺好的④原地摇身变,村民成市民
映象网讯(记者 崔冰心)乔芳没想到,自己耕作了半辈子的黄土地,竟然变成了高楼鳞次栉比的祭城社区;她更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一位种田地打坷垃的村妇,成为如今社区的花店老板娘。
这一切,皆因为祭城翻天覆地的拆迁改造。
随着郑州200多个城中村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乔芳即将成为市民,他们将以全新的职业和岗位重新融入这座日益崛起的国际化商都。
老住户:从下地农妇到花店老板娘
乔芳说,自己曾是祭城村民,以前全家靠着自己的五六分蔬菜地为生,每天凌晨4点多下地摘菜,6点多骑着三轮车拉到菜市场交易,如果价钱卖得好了,每天能挣100元左右,遇到价钱不好时,每天仅能挣三、四十元左右。她说,以前还经常当中间商贩菜,一天到晚,起早贪黑,很是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自己坚持了三年,尤其是第三年,因蔬菜买卖行情不好,把前两年的利润全部赔光。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和丈夫借款十余万元,搬离自己的老宅,在如今的祭城社区附近租办起一间小卖部,夫妻两口带着刚满两岁的孩子挤住在这里,每月全家才统一回到老宅子中团聚,和公婆、孩子一起开顿荤。“那时虽然不用下地干活,但依然起早贪黑,不种地也并没有得到更多舒适、自由和财富。”
这样的生活坚持到2005年,随着郑东新区的大力发展,乔芳家的生意越来越好,自己从摘菜、贩菜的辛劳进度为现在的卖花、赏花,生活品质一步步更上层楼。
“原来俺农民家里囤的都是菜,现在生活水平高了,都喜欢买花放家里养眼舒心。”如今,乔芳在自己花店中为街坊邻居组织了个聊天小沙龙,只不过登上沙龙的不是名家大师,而是和居民们常打照面的一群草根“名嘴”,说的都是家门事,传的多是生活技巧,如此接地气的讲堂自然吸引了大批铁杆“粉丝”。“来说话的老朋友很多,生意自然红火。”
此外,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找到乔芳,让她帮助在社区内设置文化宣传栏,教授居民们在阳台开展绿化美化等活动,参与监督社区绿化工作。
对此乔芳表示,原来自己是个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妇,如今是坐在花店中点点鼠标、扎扎花束的老板娘,“我们全家终于过上了体面、富足、舒适的生活,我们在郑州都挺好的。”
古稀老人:搬家没有拆散老姊妹
冬日暖阳,雾霾初散,下午3点,72岁的张老太又出门了,在祭城社区内的路口,等待着和老姊妹“不期而遇”。她知道,只要天好,院里的老人们就会出来遛弯、晒暖,“院里环境好,安静,车也不多。”
“从小就在一起,几十年了,不容易。”
张老太和她的老姊妹们都是老祭城人,小时候就在村里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城墙根下长大。
“那时城墙有7米多高,夏天风吹不过来,俺们都是沿着城墙根的斜坡爬到墙上吹风,晚上铺张凉席还能睡觉。”
2005年,郑州市大力发展郑东新区,祭城和其他村子一样,被列入拆迁安置范围,随即,祭城社区形成。
能在有生之年住进楼房,张老太说,自己说啥也没敢想过。“以前住的都是草房、条件好一点也是瓦房、平房,屋里潮的很。”
对于搬家,有一件事让张老太放心不下——老姊妹、老邻居会不会住分散?后来证明,张老太的担心有些多余。
分房时,每个大队的人还被安排在一起居住,以前的老邻居在新家还做邻居,老姊妹也相离不远,现在一有空,“以前是村口、村边地聊,现在是楼上楼下聚。”
据了解,从2003年新农合大病医保实施至今,河南省已经有8256万农民受惠于新农合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周辉移植造血干细胞的费用。
王玲燕下岗后,就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对2年前的她来说,她住的棚户区只要不被拆,就算能过个安稳年。
每周,郑欧班列都会从郑州出发,穿过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终到达德国汉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岁,有一个儿子。2008年,为了纪念奥运会,当时20岁的她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奥运”。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为了生计,奔赴610公里外的苏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们在漫天尘土中指挥着工程车,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传了好几里。这是郑州市高新区的建设镜头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个十年,而这十年间人们又不知道能做多少个决定。而郑东新区的发展并没有让陪伴它的人们后悔……
也就是前几日,我结束了“郑漂”生活,在郑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纪念的一天,即便已过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静,就像一个游子,时隔多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开已久的家。
巴齐曾是一名留学生,现在是阿富汗一家报社的记者,虽然英语不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他口语发音标准。
郑州像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看起来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却是一座值得爱的城市。
12月2日以来,映象网重磅推出了《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报道,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录城市的进程脉动。
10年前,小商小贩扎堆经营,熙熙攘攘中不乏脏乱与不安。10年后,繁华商圈、世界一线品牌,车水马龙里露出秩序和美观。
北三环作为郑州北部的一条东西大动脉,自东向西将郑东新区、金水区、高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黄金大道。
而今洋楼林立的的张庄社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更让人难以相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长征”,对于逛街的态度,刘欣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恨参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