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城路(平安大道)
60后:彻底告别“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坑路
世纪70、80年代,祭城村的路还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土路。
今年即将奔六的王玉花和丈夫牛海都在祭城社区成立的物业公司上班,回忆起当年俩人的“情路”,王玉花哈哈大笑:“泥人!”
原来,牛海当年为了博得王玉花的好感,每逢过节就骑自行车去王玉花家串门。有一次,走到半路,下起大雨,牛海推着自行车在泥路上走了近1个小时,泥浆在车轮上糊了厚厚一层,骑不动,牛海就下来推。见到心上人时,牛海已经成了“泥人”,鞋走掉一只,身上也蹭的全是泥,狼狈不堪,完全没了出门时“精心打扮”的光鲜。
往后,为了交通方便,村民们开始集资修柏油路。牛海家也掏了50元。“那时候只在中间铺柏油,厚度不均匀,高一块、低一块,走起来也不如现在的水泥路稳,两边人行道还是土路,一刮风,漫天土。”
“有一回我拉着架子车去镇上卖大米,架子车一走一歪,差点翻车,路上大破小坑很难走,拉的时候老感觉胳膊疼,到地一看,肩膀上都是血印子。”
牛海说,现在就连小区院内、自己家门口都是平坦的水泥路。“我们没掏一分钱。”
祭城社区自己筹备成立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也都是社区居民。
物业的规范管理,让小区也变得干净整洁。王玉花说,按照社区要求,小区里的楼道、楼梯扶手一个星期要清洁两遍,院里的路每天扫一遍,垃圾每天定时清理。“相比之前路上没人管、垃圾往荒地里倒的状态,现在住的这个环境才能叫社区,才是安心的家。”
租客:住这里比较安全省心
在小区租房的赵磊印证了王玉花的话。
赵磊在郑州东区一家公司上班,起初租住在北边的城中村。
有一天因上班走得急,赵磊把笔记本电脑落在家。当时心里还有些隐隐担忧的他,转念一想,一上午就回来,再说锁着家门,应该不会有事。等他回家后发现,电脑真没了。“窗户半开着,窗台上还有鞋印,听房东说一上午时间,楼里丢了5台电脑。”
便宜的租金对赵磊不再具有诱惑力,想到城中村的脏、乱,差,他下决心搬进小区。
去年,赵磊在祭城新区租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1500元左右。“门口就是警务室,车必须刷卡才能进。”
搬进新房一个月,赵磊家的水管坏了,眼看就要“水漫金山”,心急如焚的他赶紧关闭总闸。可当时正值夏天,总不能一直不用水,赵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物业,上午登记,下午水管就修好了。
据物业公司人员称,他们定期会举办关于防火防盗和水电方面的培训,以帮助解决小区居民的生活麻烦。
除此之外,赵磊还说,小区内电动车充电也很方便,每个单元门两侧配有4个带锁的插座,每栋楼前都会有一个车棚,地上焊着钢筋圈,专门防盗。
“等过了年,把孩子接来上学,这附近光学校都有4、5个”赵磊指着仅跟小区一网之隔的郑州市九十三中说,“这学校条件比我们那里的条件好多了,孩子在这上学,全家都放心。”
据了解,从2003年新农合大病医保实施至今,河南省已经有8256万农民受惠于新农合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周辉移植造血干细胞的费用。
王玲燕下岗后,就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对2年前的她来说,她住的棚户区只要不被拆,就算能过个安稳年。
每周,郑欧班列都会从郑州出发,穿过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终到达德国汉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岁,有一个儿子。2008年,为了纪念奥运会,当时20岁的她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奥运”。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为了生计,奔赴610公里外的苏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们在漫天尘土中指挥着工程车,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传了好几里。这是郑州市高新区的建设镜头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个十年,而这十年间人们又不知道能做多少个决定。而郑东新区的发展并没有让陪伴它的人们后悔……
也就是前几日,我结束了“郑漂”生活,在郑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纪念的一天,即便已过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静,就像一个游子,时隔多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开已久的家。
巴齐曾是一名留学生,现在是阿富汗一家报社的记者,虽然英语不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他口语发音标准。
郑州像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看起来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却是一座值得爱的城市。
12月2日以来,映象网重磅推出了《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报道,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录城市的进程脉动。
10年前,小商小贩扎堆经营,熙熙攘攘中不乏脏乱与不安。10年后,繁华商圈、世界一线品牌,车水马龙里露出秩序和美观。
北三环作为郑州北部的一条东西大动脉,自东向西将郑东新区、金水区、高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黄金大道。
而今洋楼林立的的张庄社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更让人难以相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长征”,对于逛街的态度,刘欣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恨参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