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航站楼建设者]和总理握手
12月19日,郑州机场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气派、新潮。
这座航站楼是高志玉的骄傲,也因为这座航站楼,他和总理李克强握了手。
他是中建三局郑州分公司机场项目部经理助理。从2013年11月份,T2航站楼开始动工时,他就已经来到了这里。虽然从事建筑已经30余年,但这是他接的第一个机场项目。
高志玉说没有人明白这个项目在他心里的意义,今年57岁的他,还有3年就要退休,不可能再出现这样一个好机会,让他亲自参与一个机场的建设,他把这看作是自己建筑生涯的又一里程碑。
T2航站楼虽然花了短短2年就建设完成,但在两年前,作为和高志玉一样的参建者们都觉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为了赶工期还要频繁交叉施工,高峰时甚至要动用三、四千工人同时工作。“干了一辈子,从没碰见过如此大工程量的项目。”
因为工期紧,来到港区的第一年春节,高志玉就没有回家过年。他和上百个工友们一起在食堂里过除夕。12点的钟声敲响时,他打通了远在湖北妻子和父母亲的电话,“工地里有酒有肉,我在这里挺好的。”可他心里还有没说出的话,他想家里的那口肉饺子了。
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工作制,每天起床就进工地,然后“灰头土脸”地再出来。48万平方米的航站楼,高志玉管辖的就有10万平方米,每天大约要走15000米路。
有一次夏天大暴雨,为了不影响第二天正常施工,所有的工友连夜对地下楼层进行排水,最深水位已有一米多高,没过小半截身体。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有一件事儿却让高志玉觉着工作再辛苦也值!
今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T2航站楼慰问视察,站在人群前排的他一句高声“总理好”,竟然获得了和总理握手的机会。
高志玉说,自己根本没想到总理听见呼喊后能把手主动伸过来。现在回忆起握手时的感觉,高志玉咯咯地笑着:“克强总理的手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厚,但是却非常有力。”
夕阳下,高志玉像往常一样再次走进航站楼,沿着他每天的路线做着试运营前的最后检查。他抚摸着航站楼的一砖一瓦,仿佛看见了自己悉心养育的孩子终于长大,眉眼间难以掩饰骄傲和喜悦。“这个郑州的新地标,是我参与建设的。”
虽然T2航站楼的工期结束了,但高志玉并没有像其他工友那样马上离开。 他要继续留在这里,让航站楼更加完善,直到冲击鲁班奖成功。
高志玉说,自己看着航空港一天一天地变化发展,越来越跟国际接轨,现在一说离开,心里总是酸溜溜的。
[新市民]住楼房、开商店 俺也是个城里人
望着灯火辉煌的四港联动大道,58岁的高秀荣感慨,“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2014年,随着枣园三期31栋安置房交付使用,郑港办事处寺东高、胡岗、后宋等村庄4000多人喜迁新居。
高秀荣回忆,港区原来是大片的麦田和村庄。
当时,她们一家人住在寺东高村的一个山坡上,8口人挤在两间墙体开裂的瓦房中,出门是土路,遇着个刮风下雨天就发愁。
现在,高秀荣一家分得了5套安置房,两间面积大的自己住,三间面积小的出租,“一年稍微干点活,就抵过去干好几年。”
在高秀荣看来,港区的变化一天一个样。先是来了大批工人修建柏油马路,后又来了许多企业投资建厂;商场、学校、医院、小区也拔地而起,人越来越多,原本安静的“小地方”逐渐成为热闹的“不夜城”。
高秀荣的女儿除了在港区的企业上班外,还开了一家儿童服装店,每个月都要到郑州进货。
高秀荣说,以前想去趟郑州要费好大劲儿。先要去七、八里地外的车站坐车,然后掂着成包的东西掐点返回,有时还得走夜路,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现在可不一样了,开车走高速,一个小时就能到市区。“等着地铁2号线和城际铁路通车,那就更快了,十几分钟就能到。”
更让高秀荣舒心的港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平时,高秀荣在小区里遛遛狗、养养花,到附近公园坐一坐,有时还到文化广场上跳舞、扭秧歌,“我现在也是个城里人”。
据了解,从2003年新农合大病医保实施至今,河南省已经有8256万农民受惠于新农合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周辉移植造血干细胞的费用。
王玲燕下岗后,就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对2年前的她来说,她住的棚户区只要不被拆,就算能过个安稳年。
每周,郑欧班列都会从郑州出发,穿过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终到达德国汉堡。
有一群人,他们在漫天尘土中指挥着工程车,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传了好几里。这是郑州市高新区的建设镜头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个十年,而这十年间人们又不知道能做多少个决定。而郑东新区的发展并没有让陪伴它的人们后悔……
也就是前几日,我结束了“郑漂”生活,在郑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纪念的一天,即便已过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静,就像一个游子,时隔多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开已久的家。
巴齐曾是一名留学生,现在是阿富汗一家报社的记者,虽然英语不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他口语发音标准。
郑州像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看起来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却是一座值得爱的城市。
12月2日以来,映象网重磅推出了《我在郑州挺好的》系列报道,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录城市的进程脉动。
10年前,小商小贩扎堆经营,熙熙攘攘中不乏脏乱与不安。10年后,繁华商圈、世界一线品牌,车水马龙里露出秩序和美观。
北三环作为郑州北部的一条东西大动脉,自东向西将郑东新区、金水区、高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黄金大道。
而今洋楼林立的的张庄社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更让人难以相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随着郑州200多个城中村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乔芳即将成为市民,他们将以全新的职业和岗位重新融入这座日益崛起的国际化商都。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长征”,对于逛街的态度,刘欣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恨参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