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之际,大象融媒·映象网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别策划,从民间的技艺传承,到企业的品牌锻造,再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扶贫、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设,无不彰显着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们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别报道,洞悉河南这片热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四期:《匠心祛除"国企病" 甩掉"包袱"再造传奇》。
映象网记者 巫晓 文/图
现在,河南的一些国企似乎患上了一场“感冒”。
2015年,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6.8%、利润下降89%,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额315.9亿元,占全省的75.5%。
既然是“感冒”,就必然有治愈的办法。值得庆幸的是,省委书记谢伏瞻所带领的省委班子,已经针对国企的“病征”,进行“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让国企在转型中不掉队,在发展中争上游。
打赢国企改革这场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亦是匠心发展河南经济的必要一环。
打破吃大锅饭 国企员工渴望用市场效益说话
目前,河南平均每3家国有控股企业中,就有一家在亏损。而那些盈利的国企,由于国企的某些制度原因,一方面要养着所属的亏损企业,另一方面又要背着这个巨大的“包袱”奔跑。员工希望尽快甩掉包袱,大干一场,而省委、省政府也在凝心聚力,寻求突破。
据了解,目前河南的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眼前效益的下降,而是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体制落后、机制不灵。表现在“子公司”、“孙公司”过多,管理难度不小;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应对市场竞争机制不灵活。
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豫东永城市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省直管市,早些年因为该市的两大国有集团: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而闻名全国,经济发展也像做高铁一样突飞猛进。走在该市的新城区内,随处可见身穿两大集团工作服的市民,他们走在大街上,头上的光环光鲜照人。
然而进入2016年7月以来,永煤集团的部分员工却拿不上工资。该集团员工李益民说,之前他们月薪可以到万元,生活还算殷实,但今年的工资迟迟没有发放。“这都是国企吃大锅饭的习惯给惯的。”
“永煤公司在整个集团目前是能够收支平衡的,因为需要养活集团的其他亏损企业,硬生生把永煤公司拖累了,我知道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但是眼下没有正常收入,严重影响到了家里的生活”,李益民说。
刘章同样是该集团的一名职工,就职于永煤公司下属的一家房地产企业,“今年的楼市那么好,房子大卖,工资同样迟迟未发,我们是被其他的公司拖累了”,据刘章透露,目前,因为公司迟迟不发工资,不少员工已经起了另找“东家”的念头。
“集团确实应该改革了,最近公司内的人员流动比较大,前些年积累的人才正在逐渐流失”,得知目前河南全省正在全力进行
国企改革的消息后,李益民和刘章都充满期待,“我是一个外地人,已经在永城市安了家,对永煤充满感情,我期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吹来一股清风。”
书记省长的匠心“药方” 让市场决定企业去留
鹤煤集团热电厂举行化学专业技能竞赛
永煤公司遇到的困惑,也是之前省委、省政府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省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从根本上看是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6月21日,在河南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在讲话指出:“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是全省的大事,事关河南发展全局。”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也强调:“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一定困难,如不加快改革,将会直接带来企业人才留不住、市场份额保不住、长远发展撑不住的严重后果。”
事实上,谢伏瞻、陈润儿所强调的问题,正是河南一些国企当下面临的巨大问题。
以鹤煤公司为例,其下辖52家集体企业,目前能正常生产经营单位45个,半停产单位4个,停产单位3个,大部分面临严重困难,已出现欠发工资,欠缴养老金、失业保险等问题,持续生存和区域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郑煤集团情况也不容乐观,旗下的龙力水泥、中亚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我省国企亏损存在多种情况,有的是受行业周期影响,有的是政策性亏损,有的是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的是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省国资委主任肖新明分析说,“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才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所幸的是,省委书记谢伏瞻所带领的班子,已经有了策略,他们已经在打一场关键的“战役”——国企改革攻坚战。
今年6月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一系列国企改革实施意见,被称为“1+N”。“1”是指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意见》,“N”是以《意见》为引领涉及各个改革核心问题的配套措施,两者共同构成了河南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
国企大动筋骨 甩掉“赘肉”再造传奇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到2017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五个全面”。
“五个全面”是指,资本融合、混合所有、产权多元的格局全面形成;主业突出、分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全面优化;有效制衡、运营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善;权责明确、制度规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全面健全;制度健全、作用突出的国有企业党建全面加强。
目前,河南多家国有企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革,河南的这场国企攻坚战已经打响。
9月初,河南省煤炭行业首先打响了去产能的“第一枪”,省发改委今年首批关闭的89个煤矿,能化解产能2215万吨。
与此同时,9月6日,作为老国企郑煤集团为旗下18个“孩子”公开寻找投资者,此举标志着郑煤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也显示了脱胎换骨的决心。拿出如此多的项目同时向社会公开引入投资者,这在郑煤集团58年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招商,吸引了华润电力控股公司、上海复星医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前来参加,效果良好。
甩掉“赘肉”,轻松上阵的企业远不止郑煤集团,9月10日,原永城市委书记马富国任命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此次换帅,马富国也被媒体称之为“救火队长”,他一上任,便进行了多项改革。
如今,河南全省国企改革的“战役”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企是河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支柱之一,这场国企改革,也是河南经济转型的触发点之一。诸多国企员工现在更加动力十足,根据目前的进展,他们有足够的信心,与所属企业一起,跟随省委省政府匠心改革的决心,共同推进国企改革,实现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小我”与“大我”的同步提升。
系列报道: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1):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他是一个捏泥人的,被誉为“泥人赵”。他让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赵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温家宝的称赞,也曾被当作国礼,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
郑州和开封历史上渊源极深,和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联系。郑州至开封两个城市的空间距离是60公里,随着两市向东、向西的相向发展,实际相距仅38公里。而且两市之间地势平坦,基本无任何天然障碍,为两市相向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小时不间断的作业,加上连绵的阴雨天气,让施工者们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高强度的施工作业让许多工人的脚上都磨起了水泡,但是这重重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这群匠人风雨兼程的决心。
“十二五”期间,河南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8%上升到46.6%,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郑州市”。
“郑徐高铁是目前国内在建设计时速最快,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铁之一,也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是展示中国高铁国家战略整体实力的关键项目。”
自从7月4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以来,全省范围内共投入监察、环保、公安、住建、交通、工信、商务等部门参战人员约150余万人次,对全省排查掌握的1.1万家项目工地进行综合整治,共排查出相关问题7312项。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构思,郑太高铁、郑济高铁为米字高铁两点,郑万高铁、郑合高铁分别为一撇和一捺,与徐兰高铁、京广高铁一起,构成河南米字高铁规划。
要打赢大气污染治理这场攻坚战,无疑是需要亿万河南人的齐心协力,需要我们匠人一样的执着和坚持不懈!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理解,作为省委书记的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用巧妙的构思和布局,精心打磨着河南每一寸土地,力争让整个河南充满生机。
匠心河南,豫来豫好。系列报道从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细节化、人物化的报道方式,诠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从不同侧面描写河南各个群体,为推进河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
在全亚洲最大的客车制造企业宇通公司,可以说是能人能手云集,竞争激烈。然而在这家公司里,只要有人遇到焊接上的难题,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一个人。
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用这句话形容郑州白沙镇再适合不过。搭着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春风,如今的白沙镇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们 致最匠心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