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如今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
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从毛主席视察的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
从曾经停飞喷洒农药飞机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的郑州CBD中央商务区……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重磅节点。40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映象网以燕庄的变迁为切入点,着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时间刻度,从城市建设、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为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钩沉作注,力图为一亿河南人,提供一个直观展现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伟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在接吻楼里蜗居,回家就像进“黑洞”,是过去燕庄人的“生存空间”。阳光撒进落地窗,散步走在花园里,是现在燕庄人的“生活方式”。
芦苇当吊顶、煤灰当地板,这是过去燕庄人家庭“装修”的标配。欧式吊顶、大理石地砖、各种智能家居,是如今燕庄人对装修的追求。
到处蹭电视看射雕英雄传,是燕庄人从前的娱乐消遣;如今在“未来和谐号”里健身、看书,是燕庄人美好生活的日常。
富起来的燕庄,居住环境优美,道路宽敞整洁。全新的生活方式,让燕庄人,更懂得追求生活品质,更懂得如何创造美好生活。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如今贯穿整个燕庄的金水路,双向8车道
从瓦房变成楼房,背后是从“生存”到“生活”的变化
说起这些年居住环境的变化,燕庄村民孙伟斌说,他最大的感受是房子的采光好了,“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你会感觉:这才是生活。”
孙伟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原来的住房只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据孙伟斌回忆,70年代的燕庄,到处都是低矮的瓦房,“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到了80年代后,大家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家家户户都开始“朝上发展”,往上加盖房屋。
虽然房子越盖越高,但是缺乏整体规划的“都市村庄”,造就了无数楼间距几乎为零的“接吻楼”,“在‘接吻楼’里生活,每天回到家就像进了一座‘黑洞’,大白天不开灯,屋里就一片漆黑,完全没有采光可言。”孙伟斌说。
“原来村里的街道,最宽的不超过7米,最窄的路只有2米宽,别说过汽车了,行人并排走都不容易。”都市村庄时期的燕庄,不仅道路狭窄,而且垃圾遍地,治安状况也很差,丢东西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天进屋是‘蜗居’,出门是‘脏乱差’,哪有什么生活、享受可言。”
2006年,燕庄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取代了“接吻楼”,一片片小区绿化地取代了垃圾遍地,一条条双向多车道的标准市政道路取代了过去几米宽的背街小巷。
“居住环境的改变,不仅让燕庄更美了,更让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燕庄村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说,从瓦房变成楼房,背后是从“生存”到“生活”的改变。过去村民们蜗居在接吻楼里,这最多只是“生存”,如今阳光撒进落地窗、散步走在花园里,这样的日子,才叫“生活”。
过去的燕庄城中村,垃圾堆积在路边的形象随处可见
从“芦苇当吊顶”到智能家居,装修方式变革让“村民”变“市民”
“过去家里装修的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据聂庄村(注:聂庄为燕庄行政村下辖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安回忆,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家里的吊顶,大部分是由芦苇草做的,“谁家娶媳妇装修新房子,都是用芦苇做成方砖,铺上牛皮纸,这就算屋子有吊顶了。”孙国安说,条件差一些的家庭,连水泥地也铺不上,只好拿煤灰当作“地板砖”,这就是当时所谓的“装修”了。
“真正开始有装修房子这个概念,还得从大家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开始。”孙国安说,上世纪90年代,燕庄村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浪潮”,有的村民依靠自己的手艺,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在自己家中开设“家庭旅社”,接待附近大医院陪护的病人家属。
“原来的煤灰地,变成了大理石地板砖,芦苇编的天花板,变成各种欧式吊顶,原来生火做饭用的煤球也变成了煤气灶。”孙国安说,“老百姓兜里有钱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居住环境。”
“现在我们搬进了新的回迁小区,村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了。”孙国安说,如今的燕庄回迁小区,进门有人脸识别认证,家居家电全部是智能的,在手机上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调什么时候打开,电饭锅什么时候煮饭,“大家对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实用,更要舒适、美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装修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是他们生活品质、生活品味的提高。”宋长润说,从“芦苇当吊顶”到如今的智能家居,表面上看只是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条件的本质改善,让燕庄人完成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未来和谐号”内,燕庄村民在读书、看报
从“蹭”电视,到“未来和谐号”,居住环境改善造就燕庄人美好幸福生活
“过去的娱乐生活,就是挤在屋子里看射雕英雄传。”据燕庄村民宋卫杰回忆,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是身为70后的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那时候电视机是奢侈品,不是谁都能买得起的。”宋卫杰说,为了能看射雕英雄传,他和小伙伴曾经到处“蹭”电视看,“有时候村里停电了,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别的村去看。”
宋卫杰说,那时候的电视都特别小,最大的彩电不过14寸,如果去的晚了,就只能坐在后排看,“坐在后面你连黄蓉的脸都看不清。”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家也能有一个彩电,这样就不用担心看不到电视里的人了。
“精神娱乐生活匮乏是那个年代的‘通病’。”宋长润说,燕庄拆迁改造后,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成为了新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在聂庄村安置区内,一座3层楼高的“未来路党群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未来和谐号”内健身房
“在党群服务中心里,居民们不仅能健身、跳舞,连孩子都有专属的活动区域。”据孙国安介绍,未来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又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未来和谐号”,服务中心总共分为3层,实用面积1755平方米,设有居民服务大厅、党员之家、图书吧、阅览室、健身房、益智棋牌室、科技体验馆、儿童乐园、四点钟课堂等18个功能场馆,充分满足辖区群众多元化需求。
“如今,我们燕庄人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环境好了,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宋长润说,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不仅是让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事可做,更是让他们在娱乐活动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懂得如何创造美好生活。
燕庄语记
40+
燕庄村孙伟斌:过去蜗居在亲嘴楼里,是生存;如今能在落地窗后看朝阳,才叫生活。
50+
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让村民不只能生存,更要有生活,这是燕庄对美好生活的定义。
60+
聂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安:装修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更是反映生活状况的缩影,装修方式的变革,就是燕庄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大事记
1960年5月11日,在河南视察工作的毛主席来到郑州东郊的燕庄查看农业生产,走访社员群众。
1979年,燕庄开始实行农民承包责任制,土地开始包产到户。
2002年,金水区区划调整,成立未来路街道办事处,将燕庄行政村划归其管辖之内。
2006年,燕庄城中村改造开始。仅用3个月时间,燕庄60余万平方米的602栋居民楼全部拆除完毕。
2007年,隶属于燕庄村的沈庄、黑朱庄开始拆迁。
2008年,城中村改造接近尾声,燕庄自然村整体回迁。
2010年,聂庄村进行股份合作改制,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集体经济进行管理,资产运营。
2012年6月,聂庄拆迁启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无数个燕庄的蝶变腾飞,才造就了今日郑州的繁华,点亮了今日河南的出彩。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改革开放40年里,出行工具、出行方式的改变,让燕庄人走出一亩三分田,走向诗和远方。
从凸面的黑白电视,到72寸曲面平板;从设备简陋的露天电影,到装修豪华的IMAX巨幕影院;从在书本上了解名山大川,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长度……对于燕庄人来说,生后品质的改变让他们更加自信,电影、旅游等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0年后居者有其屋,随着郑州200多个城中村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市民,他们将以全新的职业和岗位重新融入这座日益崛起的国际化商都,而“城中村”也将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在郑州消失。
一带一路、郑欧班列、航空港、机场T2航站楼……对于燕庄人来说,这些熟悉的词汇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作为郑州的门户,机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燕庄机场是新郑国际机场的前身,也是属于燕庄人集体的回忆。
交通工具的变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巨变,其背后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交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公交与地铁组成立体交通网,让燕庄的交通优势凸显,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
2006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大道,决定对燕庄自然村这个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其成功拆迁,也成了一个典范,被誉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庄模式”。
如今的燕庄有着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地下飞驰的地铁,头顶高耸入云的大厦,还有成为郑州掌上明珠的郑东新区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