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燕庄蝶变40年⑭:燕庄人走出一亩三分田 走向诗和远方

2018年12月27日09:28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

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如今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

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从毛主席视察的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

从曾经停飞喷洒农药飞机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的郑州CBD中央商务区……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重磅节点。40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映象网以燕庄的变迁为切入点,着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时间刻度,从城市建设、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为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钩沉作注,力图为一亿河南人,提供一个直观展现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伟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永久牌、飞鸽牌,一辆自行车不仅是过去燕庄人的代步工具,更是村民们结婚置业的“硬通货”。

捷达、夏利、桑塔纳,一辆汽车不仅承载了燕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燕庄人生活品味不断提升的见证。

过去旅游是一种奢侈,如今却成为“想走就走”的平民消费。改革开放40年里,出行工具、出行方式的改变,让燕庄人走出一亩三分田,走向诗和远方。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上世纪80年代,能骑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很“拉风”的事

一辆自行车,一个时代的烙印

“过去能骑上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儿,我们村儿都没有几辆自行车。”聂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安说,1982年他花了半年的工资,又向亲戚借了一些钱,才够买一辆自行车,并且还得有票才有资格购买,“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把自行车骑回家时的场景:一家老小都出来围着看,也不敢摸也不敢碰,生怕把它弄坏了。”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将两辆飞鸽牌自行车作为“国礼”赠送给老布什夫妇

1989年2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进行访问,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他,还将两辆飞鸽牌自行车作为“国礼”赠送给他们夫妇。

自行车还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物资之一。这几件事,足以见得自行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过去大家结婚置业必须要有‘三转一响’”孙国安说。所谓的“三转一响”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因为这四件东西,在那个年代都属于‘奢侈品’,能有这三件东西,证明你家生活条件不错,姑娘嫁给你不会受罪。”而作为“大件”之首的自行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当时几乎都会卖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

“孩子们学骑自行车,都是直接从飞鸽、永久这种大块头的‘二八大杠’起步。”70后燕庄村民孙伟斌说,“学的时候第一步是学‘站车’,左脚站在自行车左边踏板上,右脚在地上使劲往后一蹬,靠着惯性,车子会往前滑一段距离。然后学‘掏腿’,因为身高不够,脚踏板踩不了整圈,就半圈半圈往前蹬。骑熟练之后终于可以上车了,但是腿不够长够不着踏板,不能坐在车座上,只能跨过横梁站在踏板上。这些动作看上去特别滑稽,不过那时候我们那帮小孩儿乐此不疲,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记忆。”

在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里,都少不了握定车把、稳着车架、斜着身子,把小腿穿过横梁下方的空档努力去够脚蹬子的练车记忆。

桑塔纳曾经是许多家庭的“第一辆车”

汽车成为燕庄人生活品味提高的标志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自行车已随处可见,条件富裕一点的家庭,甚至有了摩托车,而能拥有一辆汽车,成为当时许多人的梦想。

“当时如果谁能开上一辆老普桑回家,真的是牙(厉害)了不行。”郑州市民刘双林口中的“老普桑”,就是大众桑塔纳。

1985年我国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海大众(已更名为上汽大众)成立,从此中国汽车走向了合资时代,随后乘用车更多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视线里。

“当时一辆桑塔纳的售价大约为20万人民币,但是光有钱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工商局的指标和相关的介绍信才行,然后再办理一大堆手续,才有资格买车。”刘双林说,大众桑塔纳在那个时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

直到90年代末,老普桑才走下豪车的神坛,成为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入门级车型。燕庄村民宋世杰的第一辆车,就是桑塔纳。

据宋世杰说,他买桑塔纳的时候,很多周边的朋友还开着“小面包车”,“当时买车的时候也不懂,就觉得桑塔纳是轿车,能开上轿车已经非常不错了。”

而如今,宋世杰一家对车的要求不断提升,“自从家里买了车以后,周末和节假日会经常带着孩子自驾游。过去买车只注意车的外观,什么配置、什么排量,都不在意。”

今年宋世杰刚买了一辆MPV,“过去买车是为了面子,觉得开轿车好看,其实现在才知道,原来看不上眼的‘面包车’MPV,坐起来才叫一个舒服。”

“这些年大家买车更多地考虑实用性,低油耗的车型特别受欢迎。”郑州市某汽车品牌销售顾问牛克说,在他们品牌的各类车型中,主打省油、耐用及舒适的车越来越抢手。

“人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对车的要求也在提高,开始真正懂车了,他们会考虑排量、轴距及空间等配置。”牛克说,大家买车越来越有品位,不会再满足于“有车”或者只追求外观。

燕庄机场

出行便捷,让燕庄人拥有“诗和远方”

“过去出一趟门特别难,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去哪,最少也得在火车上过一夜。”孙国安第一次知道有旅游这个词儿是在1997年,“那个时候我们村组织去桂林旅游,这才知道有一个时髦儿的词儿叫旅游。”

据孙国安回忆,当时他从桂林到西安大概坐了两天的火车,而如今郑州到桂林的高铁只需要7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小时候经常看飞机从头顶上飞过,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能坐一次飞机。”燕庄村民吴振华说,因为郑州老机场所在地就在燕庄,儿时的吴振华时常憧憬着自己能坐一次飞机,“当时机票特别贵,而且还需要开一堆证明,不是想坐就能坐的。”

让吴振华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现如今坐飞机就像坐公交车一样简单,“用手机就能买票,拿着身份证就能登机,机票的价格也不贵。”

郑州地铁燕庄站

“今天我们出门坐公交、坐地铁、坐高铁、坐飞机,就连叫出租车、网约车都可以使用手机,甚至可以选择各种车型,出门只需招手即可,价格也就一瓶水钱或一顿饭钱。”燕庄村党总支书记宋长润说,过去因为出行不便,出门旅行成为一种奢侈,“现如今交通发达又便捷,让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燕庄人从一亩三分田里走了出来,拥有了诗和远方。”

燕庄语记

40+

燕庄村孙伟斌:在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里,都少不了握定车把、稳着车架、斜着身子,把小腿穿过横梁下方的空档努力去够脚蹬子的练车记忆。

50+

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如今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燕庄人从一亩三分田里走了出来,拥有了诗和远方。

60+

聂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安:从自行车到汽车,到现在打着“飞的”全世界飞,改变的不止是交通方式,更是人们的视野和眼界。

大事记

1950年,燕庄机场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原来的土质跑道变为长1960米、宽60米的混凝土跑道。

1956年,中国民航在郑州飞机场建立民用航空站,改为军民合用机场。

1958年,郑州第一条地方航线——郑州至南阳航线开辟,成为民航为郑州民众服务的开端。

1987年,燕庄机场再次扩建,并设有候机楼、贵宾室、旅客餐厅、招待所。机场占地287公顷,跑道长2200米,可起降波音757以下各型飞机,停机坪2.5万平方米,同时可停放6-8架中、小型飞机,有经、停航线17条,每周321个航班,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哈尔滨和香港等17个城市。

1997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原在郑州东郊燕庄机场的所有航班全部转至新郑机场,至此,郑州东郊燕庄机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13年12月28日,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

文章关键词:燕庄蝶变40年 自行车 桑塔纳 出行方式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