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号召北京市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日三餐,筷不离手,品味果腹,筷子先行,可以说,筷子代表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民生文化。但在筷子的使用上,人们似乎不太注重细节。在家庭就餐或与朋友聚餐时,人们都习惯于拿着自己的筷子,到共享菜盘里夹菜,甚至也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以此表示热情和尊重。
殊不知,在“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健康隐患。用自己的筷子与他人共同进餐,很容易通过唾沫传播病菌和病毒。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再次凸显公筷公勺缺失导致的健康风险。一场“餐桌革命”亟待推行。
其实早在17年前的非典期间,关于实行公筷制、分餐制的呼声就曾一度高涨,不少地方就推行过分餐制、公筷公勺等措施,亦获得市民广泛认同。但非典过后,这些措施的生命力就逐渐消退了,大家似乎很难改变围桌共食这一传统习惯。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人们痛定思痛,开始重新审视公筷公勺问题。目前,各地在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时,也开始倡导推广分餐制,鼓励民众使用公筷公勺,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毋庸置疑,使用公筷公勺不仅对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于今后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知易行难。对于早已习惯于围坐合餐的国人,要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谈何容易。更况且,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有不少人认为使用公筷公勺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相互嫌弃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与家人吃饭时没必要太讲究。
事实上,每一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其实也是促动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文明素质的契机。在疫情期间,不少人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的好习惯,这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我们不妨抓住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机,推动餐桌文化的移风易俗,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用餐。
抗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绝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希望人人都能意识到,使用公筷公勺、合理分餐,更符合“舌尖上的文明”,更合乎健康标准!(图/廖健杉文/戴治国 唐思贤)
清洗或接触冷冻冰鲜食品后,应先洗手再接触熟食;厨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必要时进行环境和餐具炊具消毒处置。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以助诊治。
张文宏再爆“金句”——“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庆假期少不了家人聚餐、婚庆宴会等活动,节俭用餐、用公筷分餐等餐桌文明成为佳节新气象。” 假日常与美食相伴,各地餐饮企业利用假期就餐人数多的有利时机,想方设法宣传节俭用餐理念。
9月29日,记者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七条措施指导餐饮企业制止餐饮浪费,大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
” 除河北省以外,上海、广东、山西等地均出台相关条例或通知,倡导在餐厅、食堂、家庭中推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用制度来推广和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中国也在通过立法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倡导科学、规范、卫生的生活方式。
新华社广州9月11日电 题:让打包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老字号里的消费节约风 ” 在广州酒家、陶陶居等老字号餐厅,每张餐桌上都会摆有公勺公筷。身为餐饮行业从业者,何艳芬在店里倡导顾客餐饮节约,而身为一名母亲,她也很欣慰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餐饮节约的意识。
围桌共食、互相夹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的就餐方式,但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据了解,公筷倡议提出后,北京市西城区已有近500家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响应,但一些中小餐饮企业,还存在资金困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市上下要持续推进文明用餐“一分二公三做到”(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做到拒食野味、餐前洗手、“光盘”行动),广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亲朋相聚,围桌共食是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但“筷来筷往”间也为病菌病毒扩散、疾病传播打开方便之门,成为“舌尖上的隐患”。如
公筷上桌当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