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端网页广告条1000*60
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鉴史问廉》第三集:沉浮之间辨清浊

2015年01月11日16:34  来源:映象网

5034

  【解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诸葛亮看来,选择贤臣还是选择小人,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作为东汉末年乱世和衰亡的亲历者,诸葛亮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几千年来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

  西汉初期,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国家满目疮痍,汉高祖刘邦乘坐马车出行的时候,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而他手下的大臣和将军只能坐牛车。

  面对这个国家一片残破的景象,开国皇帝的刘邦和他后面的几位继承者,任用萧何、曹参、周勃等贤明的大臣治理国家。他们吸取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尽快恢复生产。西汉立国之后,很快就出现了群贤毕至,政治清廉的崭新气象。

  刘邦之后的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以勤俭从政而被后人传颂。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有一次汉文帝准备修建一座露台。然而在动工之前,汉文帝却决定停止这一工程。因为,经过工匠计算,整个工程造价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家产的总和。

  【采访】卜宪群:

  因为在古人的思想当中认为天上的露水有长生不老的这样一个作用。汉文帝当然他是一个皇帝,他有这些想法也很正常,但是后来他找人算了一个账,说建这个露台需要百金,需要百金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在西汉大概相当于中产以上的十家人家的财产。那么汉文帝一听,太贵了,那就算了吧,我就放弃了。

  【解说】诸葛亮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西汉建立之初,皇帝崇尚节俭,宁静澹泊,选贤用能,践君子之行,整个国家政治清明。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天下承平既久,百姓安居乐业,人们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就这样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盛世辉煌,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西汉王朝之后的东汉,也延续了西汉的辉煌。

  然而,到了东汉后期,整个国家却走上了衰亡的不归之路。那么,历史上的东汉,最终是如何败亡的呢?

  公元185年2月的一天,东汉王朝首都洛阳的皇宫突然发生火灾。大火过后,皇宫成为一片废墟。此时,帝国境内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下去。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早已崩溃的财政预算,汉灵帝怎样才能筹集到巨额资金重修宫殿呢?

  这时,皇帝最为宠信的几个宦官提出了一个建议,全国田赋每亩增加十钱,除此之外,各级官员在升官上任之前,也要先向朝廷交一笔钱,用来修建宫殿。汉灵帝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帝国官员在上任之前,一律要向皇帝先交一笔钱。

  当时,钜鹿太守司马直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命,根据皇帝的命令,司马直上任前要向朝廷交一笔钱。这位因为清廉而享有声誉的官员,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后汉书》记载,司马直接到任命诏书以后,不愿意靠剥削百姓去缴纳买官钱,但又不能不去上任。于是,在赴任途中,司马直服毒自杀。

  《后汉书》说,当时有很多人选择了自杀,汉灵帝也暂时停止了“修宫捐”的征收。不过,此时的东汉朝廷,在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的恶性循环中已经过了将近一百年,清官廉吏和有操守的人不断被淘汰出局。到司马直自杀的时候,东汉已经进入死亡的倒计时。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在外戚和宦官的最后一次争斗中,中央政府的统治瓦解,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大动乱时代。在改朝换代的残酷战争中,无数的百姓在战乱中死去,“十室九空”成为这个时期中国人命运的真实写照。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经历了四个多世纪,这种分裂和战乱才宣告终结。那些开创盛世的明君贤臣,长久地受到了人们的赞誉,成为后世政治家们效仿的楷模。而那些导致国家衰亡、揭开乱世序幕的亡国之君和贪官污吏,则被后世的史官记入史书,接受历史的审判。

  【片花】公元1329年,一场大旱降临陕西关中平原。灾情传来,元文宗下诏任命隐居多年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济灾民。张养浩隐居八年间,朝廷六下诏书封官,然而这位以清廉正直闻名的官员均不为所动。而这次,已年近六旬的张养浩接到诏书后,旋即“散其家之所有”,星夜奔赴陕西。

  【采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治安:

  张养浩这个人是元朝中期比较有名的一个,也是比较廉洁刚直的一个北方的士大夫。

  【采访】杨建祥:

  他19岁开始做官,他做过县尹,做过监察御史,也做过吏部尚书等职。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姜鹏:

  他59岁那年,陕西发生大旱灾,这个时候张养浩觉得,如果我不出去的话,是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生命。

  【解说】张养浩到陕西就任之后,目睹了饿殍遍地、饥民人相食的悲惨景象。于是,他竭尽全力去赈灾济民,最终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据《元史》记载,张养浩去世之后,关中的老百姓异常悲哀,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

  在清浊之间,张养浩恪守着为官做人的本分。在清廉与贪腐之间,张养浩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在那个腐败成风的时代,张养浩成为难得一见的清官楷模载入史册,被后人长久地铭记。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为官者在清浊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一生清廉为官的张养浩,还为人们留下了一部著作《为政忠告》,告诫后世的官员们要为政以廉,勤政爱民。在张养浩看来,一个朝代惟有吏治清廉,官员体恤百姓、忠于职守,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过。《为政忠告》后来被多次印刷,成为为官者为政修德的教材。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姜鹏:

  《为政忠告》它分三个部分。所以也叫三世忠告。《为政忠告》它第一个部分叫《牧民忠告》,就是说你做地方官你应该注意什么。还有一个叫《风宪忠告》,你在这个位置上面,你的这个位置赋予你的职责是什么,你就应该勇于的要去承担。还有一个就是《庙堂忠告》,就在庙堂上面,你直接面对皇帝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宋代的时候范仲淹讲过一个名句,就是你当官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就是你私罪,你品德上的事情,为了自己去贪污一下挪用公款,这个事情千万不能做,私罪不能有,但是公罪不可无,就是你要有担当,你要敢得罪人,这是庙堂忠告。

  

4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文章关键词:鉴史问廉;映象网;第三集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被王岐山点名表扬的《鉴史问廉》再登央视

    1月11日,记者获悉,1月11日晚8点,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将再次登录央视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时段均将播出一集。

  • 今年首批优秀国产纪录片 河南《鉴史问廉》等入围

    9月9日,记者获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我省《鉴史问廉》、《永远的焦裕禄》、《淮河船家》等3部纪录片榜上有名。

  • 《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

  •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 观《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有感

    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这个“人”--观《鉴史问廉》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在今朝,再看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不难发现,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念念不忘千呼万唤,正是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持续以高压态势运行的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恰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百姓许久的心愿。“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77606起,处理党员干部102168人”数以万计的数字令百姓拍手称快,贪者为之变色。

  •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鉴史问廉》写进代表建议

    据昨晚《河南新闻联播》报道,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评和热议,记者在两会采访时发现,《鉴史问廉》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引起了她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在两会期间,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鉴史问廉》。

  • 中纪委宣传部领导点赞《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映象网自宣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映象直播广告位300*250

新闻推荐

PC端网页广告条628*60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