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在2020全国两会之际,推出《小康成色》特别策划,深入十八地市的乡村,将目光投向基层,将脚步走进百姓,以大时代为背景,探寻发生在河南农村的真实小康故事。
映象网记者 徐孟国 通讯员 张珂
【朱飞子其人】
她童年艰辛,2岁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沟村,兄弟姐妹四个,吃不饱穿不暖。如今,通过辛勤的双手,她换来年入20万的成就。致富后的她不忘乡邻,免费给乡亲们提供中药材苗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这朵扎根在山沟里的马兰花就是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的“女神”朱飞子。
【小康故事】
穷到没饭吃 苦干要致富
“最穷的时候饭都吃不饱,以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房子住,想吃啥买啥。”采访中,朱飞子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红了眼圈。
37年前,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两岁的飞子逃荒改嫁到朱家沟。添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后,仅有10岁的朱飞子辍学了,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守着年迈的父母,守着几亩薄地,虽然只有10岁,朱飞子却像成年人一样,耕地、锄草,农活样样都干。
2002年,朱飞子嫁给了村里同样兄弟姊妹众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朱海强。朱海强有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朱飞子婚后,家里还是很穷,一年到头孩子们吃不上几顿肉,添不了几件新衣服。后来,丈夫朱海强外出打工,朱飞子一个人种着两家的地,照看八个兄弟姊妹,还抚养一双儿女。除了这些,她还需要照顾父母和公婆。“两家的地合起来有15亩,都是我自己种,经常累得头晕。”朱飞子说。
“不能一直穷下去,得想办法。”朱飞子不断向人打听致富方法。一天,朱飞子粜了粮食,咬咬牙去集市上抱回了五六头小母猪,这一养就是十年。十年里,无论春夏秋冬,朱飞子总是5点起床,喂猪、清理猪圈,忙得不可开交。
“咱就不是那娇气人,脏活累活都不怕,就怕日子没有奔头。”采访中,朱飞子说。
带着孩子睡猪圈 硬是熬成“土专家”
夏天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冬天踩着冰凉的深筒胶鞋,朱飞子一个人一锨一锨把几十个猪栏的粪便污水铲出去。苦累脏对从小受苦的朱飞子来说不算什么,她咬咬牙就过去了。她最怕的其实是猪生病。小猪一病就是一圈,看着整圈的小猪病恹恹,她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朱飞子倔劲儿上来了,她开始买书,买光碟,请教兽医,请村里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教她上网搜索,利用一切方法学习,直到学会自己配饲料、打疫苗,甚至自己会配药打针、给母猪接生,硬是从一个大字不识多少的农妇变成了养猪“土专家”。
母猪深夜要下崽儿,白天劳累一天的朱飞子彻夜守在母猪旁边,常常是等着等着就靠着圈墙睡着了;小猪生病了,她整夜守在猪圈里,喂药、打针,直到小猪完全康复。孩子们小的时候,她有时候干脆就带着孩子睡在猪圈里。丈夫打工回来,看着心疼:“娃子咋能睡在猪圈里?”朱飞子无奈地笑笑:“猪圈里长大的娃结实!”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朱飞子的苦日子过到了头,甜日子露了头。养猪规模已经达到二百多头;承包了村里300多亩土地,种植100多亩红薯,200多亩丹参、北京菊等中药材;还饲养了一群鹅……光景好时,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今年净收入差不多有25万。”采访中,朱飞子告诉记者说,前几年,她外出打工的丈夫回了村,领头成立了天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口子在村里扎下了根,铆足劲儿要把日子过红火。
致富不忘本 自掏腰包买苗送村民
在朱家沟村,以前有很多贫困户,靠种几亩庄稼地养家糊口,而改变他们艰难困窘命运的就是朱飞子、朱海强夫妻俩。
2015年,村里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把朱飞子夫妻俩确定为致富带头人,常常带着俩人和村委班子一起到山东等地考察蔬菜大棚和中药材种植项目。回到村里后,他们还要去贫困户家里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跑腿磨嘴说服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改种经济作物。朱飞子夫妻俩自己掏腰包买来丹参幼苗免费供给贫困户,朱海强还每年驱车到外地购置专用地膜,以成本价分发给贫困户。“俺们都是打穷处过来的,知道苦日子多难熬,能帮助乡亲就一定会帮。”朱飞子和朱海强说。
今年春天,村里15户贫困户种植的100亩丹参喜获丰收,鲜丹参亩均产量7000斤,由农户对丹参进行分拣筛选分为三个等次,根据不同的等次,每公斤收益9至20元,平均亩产值在五千元左右。全村参田预计总产量可达50万斤,可为农民增收80余万元。夏天,村里的12座温室大棚里的西红柿也采收了一茬又一茬,最多时可日采收西红柿六七千斤,将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每天采收的西红柿经过筛选打包后,由经销商集中包销洛阳超市,按批发价每公斤5元来算,预计今年两茬西红柿能让一个大棚赚四五万块。这30余亩蔬菜大棚,不仅是全村菜农的“聚宝盆”,还带动贫困群众45人通过承包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棚内务工等方式顺利脱贫。
马兰花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让更多普通群众也能鼓起钱包,2018年,朱飞子夫妻俩远赴安徽亳州考察北京菊种植项目。考察回来后,朱飞子毫不迟疑种了20多亩花田,不但给村里观望犹豫的群众起到带头作用,还能让贫困户和群众摘花赚工资。同时,朱飞子又种了百十亩红薯,带动5户贫困户也开始种红薯,为他们找准了脱贫路子。
现在,朱飞子和朱海强又看上了村边那条千年奔流不息的运粮河,计划利用河水养鹅,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乡亲携手脱贫奔小康。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小河静静流淌,朱飞子开着拖拉机
从儿时无数次走过的小桥上再次走过,车斗里,一个个大塑胶袋子里盛着北京菊,那是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又一个新希望。儿时的歌谣在心底轻轻漾起,自己不就是一棵扎根在山沟里的马兰花吗?艰苦的成长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沉重的家庭负担,重重压力,不放弃,不等,不靠,不抱怨,只要肯干,致富路就在脚下,好光景就在前头。朱飞子稳稳扶着把手,迎着朝阳不断向前。
【朴素愿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春风吹到了俺们山沟沟。希望以后朱家沟村变得越来越干净、整齐、美丽,家家住上漂亮房子,户户门前栽花种草,出门看见青山绿水,进村走着平崭崭的水泥路,种好丹参、菊花、大棚蔬菜,乡亲们日子都越过越红火。”谈起2020年的愿望,朱飞子显得简单而朴实。
【心里话】
“感谢党的好政策、好干部,提供发展空间,指明致富路子,让我们俩用自己的勤劳苦干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咱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沟人,家在这,根在这,以后俺们还会和乡亲们一起奋斗,把咱朱家沟建设得更美更富!”朱飞子说。
他不甘贫困,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11月开办了红现火锅店,且生意红火,主动申请脱贫。
57岁的毛振江,是汝州市夏店镇黄沟村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12月,自立自强的毛振江参加了该市畜牧局对贫困户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掌握了养殖技术的他对养殖更加热爱。2016年,毛振江全家年收入40517元,人均纯收入6753元,光荣地成为黄沟村2016年度32户脱贫户之一。
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务农,他下定了决心,不在家乡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他在打工时看到过大海中的灯塔,他说家乡没有灯塔,但他想用自己的双手为老百姓树立一座致富路上的“灯塔”。
今年53岁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县太平镇孟李庄村土生土长的一员,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他,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有着一颗向上之心。随着村里扶贫工作力度逐渐升级,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贫就业车间,现如今的他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赵有富,73岁,荥阳市崔庙镇郑岗村村民,常年以养羊为生。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依凭相关扶持政策,在驻村工作队以及镇村领导的支持下,扩大养殖规模,于2018年实现脱贫。
李顺业,男,汉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巩义市站街镇柏沟岭村种植专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嫁接指导工作。作为柏沟岭村种植致富第一人,李顺业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响应国家好政策,致富乡邻带领贫困户增收。
编者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
丁庆伟原来是一名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和县、镇、村各级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勤劳奋斗,在养羊一行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羊能手,实现了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