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推出“小康成色”特别策划,深入十八地市的乡村,将目光投向基层,将脚步走进百姓,以大时代为背景,探寻发生在河南农村的真实的小康故事。
映象网记者金江涛 实习生田磊 邵佩佩
【人物名片】
马玉印,1970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永丰镇马楼村,是一名普通农民,家庭幸福美满。他早年为了生计奔波,从一个收割机勤劳起家,在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帮扶,2008年租种了30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后来成立了自己的永丰大仓合作社;2019年他还和村里合作社进行合作,又流转了1100亩土地扩大规模,还建了一个大型的储藏仓库,方便粮食储存。现在他的家中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和喷洒农药等各类农用机器,这些都是他的见证,为他的小康生活立下过“汗马功劳”。现在他的目标是立志成为家乡父老心中的“灯塔”,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为了生计不断奔波
“我初中毕业,以前没有一技之长,经常奔波在建筑工地干零活,还做过小生意,开过饭馆,但都不太好……”采访时,马玉印的话语透着一个农民地地道道的朴实和善良,多年前为了生计奔波,在他的脸上能看到一丝岁月的沧桑。
因为吃过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他把挣来的钱重心都放在孩子教育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认为自家的孩子要上大学,现在他的梦想已实现。
只有勤劳才能致富,这是烙印在马玉印骨子里的座右铭。当他看到政府惠农政策的春风吹遍了家乡的麦田,他的心“活”了。他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务农,他下定了决心,不在家乡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他在打工时看到过大海中的灯塔,他说家乡没有灯塔,但他想用自己的双手为老百姓树立一座致富路上的“灯塔”。
马玉印的致富“功臣”
2003年,马玉印迎来了转折点。这一年,他用他全部的积蓄买了收割机,通过收割机进行田间劳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4年,国家为帮扶农民,拿出钱来补贴给种粮农民,这让他看到了种地的希望,
“真的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盼头、也有了奔头。”马玉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5年他又买了旋耕机等机器,他又陆陆续续添置了播种机、农药喷洒机。他们都是马玉印的致富好帮手,为其立下了赫赫“战功”。
大干一场,幸福之花处处开
2008年,见到了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马玉印决定“大干一场”,这一年他租了300亩地,种植玉米和小麦,以便降低成本和风险。事实证明,马玉印的决定是对的,这一年庄稼的收成特别好,种地真种出“钱”来!
“勤劳致富,这是我父亲说的,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父亲是我最值得敬佩的人,小时候他告诫我们勤劳能致富,只要跟着党的政策走,我们就能奔小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今年他已过70岁,身体还特别好,自己还饲养了十几只山羊……”马玉印对记者说道。
得益于老父亲的言传身教,马玉印心里惦记着田地,也惦记着家乡父老的小康梦。2019年他和村里的合作社合作,又承包了110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建了一个大型的粮食储藏仓库,方便粮食储存。
马玉印表示:“我不仅要种好自己的地,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这是我追求的理想,也是我的目标。”他不仅种好了自己的地,还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之花处处开。
【朴素愿望】
“希望年迈的父母健康长寿,有时间多陪陪父母,让父母可以安享晚年……”百善孝为先,这是孝顺的马玉印内心的声音。他祝愿孩子们的工作前程似锦,家庭幸福美满,外孙健康快乐长大。
同时,今年因为疫情原因,马玉印把更多的精力也放到了自己和家乡父老的种植大事上,毕竟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所幸就目前麦子的长势来看,收成受疫情影响较小。
马玉印对今后的美好生活还有很多期待,希望每年都能五谷丰登,最希望村里的村民依靠劳动收入,希望村民们在他的帮助下,都能种好地、有好收成,大家共同奔小康,走上致富道路。他还希望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力有能力了能返乡创业,落叶归根,还有政府有许多优惠政策,家乡的变化也日新月异,需要更多人加入一起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心里话】
马玉印说:“国家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现在经常去市里参加各种科学种植的培训,而且政府相关部门还给我们提供免费的种子和技术支持。尤其今年,国控集团和我们合作社合作,打算来投资修建水利设施,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小麦、玉米等作物产量,终于不用看天吃饭。同时他们还会购置一些大型农耕机械,为我们的农村发展搬砖添瓦,就让我们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一起致富奔小康。”
他不甘贫困,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11月开办了红现火锅店,且生意红火,主动申请脱贫。
57岁的毛振江,是汝州市夏店镇黄沟村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12月,自立自强的毛振江参加了该市畜牧局对贫困户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掌握了养殖技术的他对养殖更加热爱。2016年,毛振江全家年收入40517元,人均纯收入6753元,光荣地成为黄沟村2016年度32户脱贫户之一。
今年53岁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县太平镇孟李庄村土生土长的一员,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他,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有着一颗向上之心。随着村里扶贫工作力度逐渐升级,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贫就业车间,现如今的他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赵有富,73岁,荥阳市崔庙镇郑岗村村民,常年以养羊为生。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依凭相关扶持政策,在驻村工作队以及镇村领导的支持下,扩大养殖规模,于2018年实现脱贫。
李顺业,男,汉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巩义市站街镇柏沟岭村种植专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嫁接指导工作。作为柏沟岭村种植致富第一人,李顺业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响应国家好政策,致富乡邻带领贫困户增收。
编者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
丁庆伟原来是一名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和县、镇、村各级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勤劳奋斗,在养羊一行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羊能手,实现了稳定脱贫。
她童年艰辛,2岁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沟村,兄弟姐妹四个,吃不饱穿不暖。如今,通过辛勤的双手,她换来年入20万的成就。致富后的她不忘乡邻,免费给乡亲们提供中药材苗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这朵扎根在山沟里的马兰花就是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的“女神”朱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