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南北共饮丹江水”建设篇:攻坚铸精品 带老父修干渠

2014年12月12日09:59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引南水入北方,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历经五十年几代人的构想,经过百万建设大军的双手,别离故土的四十万移民,“一渠清水送京津”——丹江口水源地的一泓清水将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一路蜿蜒三千里,福泽百姓,直送京津。

  从7月4日起至12月,映象网将推出“南北共饮丹江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记录建设者汗洒丹江的工作热情,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的发展现状,讲述不为人知的库区移民故事、受水区群众的故事。

  南水北调方城段6标项目经理陈建国

  南水北调方城段6标项目经理陈建国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蒋宇飞 文/图)十二年、三千里、四十万移民、百万建设大军……这些稍显冰冷的数字一并构成了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

  但在这些数字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人的世纪梦想。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下,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河南,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丹江水边,那里可爱的人们,显然付出与承受得更多。

  9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提前32天具备通水条件。工程提前保质完工的背后是不为人道的辛酸,它凝聚着千万建设者和移民干部的血泪与汗水。

  移民路上的12座坟茔

  “呜……呜呜……”2011年10月26日,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淅川县最后一批移民乘坐驳船运载的客车,离开家乡驶向他们的移民新村。

  移民大军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咿呀学语的孩童;也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汉子,刚刚过门的小媳妇。他们将告别故乡,然后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崭新的生活。

  作为河南省内唯一的库区移民迁出地,淅川县共有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原定四年的搬迁任务,提前两年完成。

  16.2万移民,不是简单的数学算式,而是一本情感账。它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离别,是一个个基层干部鲜为人知的艰辛与不易。在整个搬迁过程中,12名移民干部永远倒在了这片他们曾为之奋斗过的地方。

  马有志、郭保庚、赵竹林、武胜才、马宝庆、王玉敏、范恒雨、魏华峰、李春英、刘伍洲、陈新杰、金存泽,原本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却化为了石碑上的一个个碑文。

  2011年6月20日,当人们打开淅川县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的房间时,他仰面朝天,已经僵硬了。而在几天前,患有肺气肿的他还在帮助白崖村的移民们装车,骑着自行车赶了10多里山路,直到把村民全部送走。

  33个社区、10个村子,1.2万多人,在来到上集镇的6年时间里,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干部,王玉敏几乎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每一个移民村。

  “顺子,记得王大爷身体不好,又是一个人,多看着点。”一天的忙碌后,一辆辆满载着村民的汽车缓缓发动起来,王玉敏还在给村民叮嘱着。可谁曾知道,这竟成了永别。

  在租住的房子,王玉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一辆破自行车、一张老式木床、一双穿得没了色的皮鞋、几身旧制服、30元现金、10万元外债、一摞子荣誉证书,这是王玉敏留下的遗物。

  在丹江口库区,像王玉敏一样“贴心”的移民干部,不胜枚举。

  “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是我们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于他的离去,我们都感到非常痛心。”提到赵竹林,高庙乡党委书记杨明雪惋惜的说。

  同样是在2011年,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东湾移民新村支部书记赵竹林,因工作连轴转,突发脑溢血,倒在移民分地一线,年仅37岁。而就在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

  2009年12月,移民新村开工建设,被群众选为迁安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竹林带人入驻工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在封顶施工关键阶段,有天突然晕倒了,但为了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他没有休息,也没去检查身体,而是咬牙坚持,最终因劳累过度去世。

  直到如今,提起赵竹林,老百姓都直落泪:“他是为移民过上好日子累死的,才当了4个多月支书,37岁就走了。”

  春来秋去又一年,现在16.2万淅川移民都在安置地区里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好日子,但在他们心中,永远镌刻着这12位牺牲在移民路上的“亲人”。

  带着老父亲修干渠

  马有志、郭保庚、赵竹林、武胜才、马宝庆、王玉敏……在这12名移民干部背后,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南水北调的建设公司上也流传着同样感人的故事。

  长兄抱憾离世,他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慈母撒手人寰,他正在工地上奔波操劳。当七旬老父缠绵病榻,他又作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将父亲接到工地,带着老父修干渠……

  他就是南水北调方城段6标项目经理陈建国。为使一渠清水济京津,这位屡遭亲情打击的南水北调建设者擦干眼泪,全身心扑在工地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屡创佳绩。

  2011年2月,陈建国带着一纸任命来到了方城,但就在刚刚踏进工地时,他的大哥却因病住院。“先等等,等我把工地的头绪理清后就回家。”陈建国和大哥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工程刚刚开工,他想把手头的工作整理好后在回家。

  未曾料到,49天后大哥去世,陈建国还在忙于项目部的工作,他始终没能回去见大哥最后一面。想起大哥对自己的好,陈建国失声痛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建儿,你妈病重住院治疗,有时间回来看看吧”。大哥走后没多久,在2012年4月份,陈建国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但当时正是工程汛前大干的施工高峰期,陈建国不愿错过这个汛期前施工的黄金期,他决定等下雨工地不能干活了再回去伺候老人家。

  “我对不起他们。作为一个家人,我是不够格的。我们做水利的,对家庭都亏欠太多。这辈子欠他们的,只有下辈子再还了。”陈建国表示。

  遭到亲人相继去世的打击后,陈建国父亲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不愿再有遗憾的陈建国把老父亲接到工地上,一心一意干好工程。

  在他的带领下,方城6标段工程遇到的膨胀土、流沙等施工难题被一一破解,工程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树立为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标杆单位,他本人也获得中线局优秀项目经理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早日通水,河南7万多“水利人”日日夜夜奋战了8年。陈建国说,自己只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每一个为工程默默牺牲的人都应该被铭记。

  谈到通水后要做的事,陈建国想了很多。他想在自己建的渠道里打一桶水,亲手洒在大哥和母亲的坟头;然后再带上父亲,到北京看一看,满足老人家多年的愿望……

  系列报道:

  “南北共饮丹江水”综述篇:碧水丹心志 梦圆入京津 

  “南北共饮丹江水”工程篇:7万建设者用智慧挺举奇迹 

  “南北共饮丹江水”水质篇:河南做“加减法”保水源 

  “南北共饮丹江水”受水篇:2000万河南人因水受益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 

  “南北共饮丹江水”移民篇:未来让全国游客驻足新村

文章关键词:南水北调;丹江水 责编:刘睿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南水北调金水河虹吸处现浮尸 疑为数日前自杀

    11月18日上午,市民来电称,南水北调金水河交汇口的虹吸处,水面上有具尸体,分不清男女,看样子是从上游漂来的。18日9时40分,在南水北调干渠啟福大道交叉口东800米,正是南水北调金水河倒虹吸闸门处,帝湖公安分局民警已在现场,正与110指挥中心联系相关失踪人员。

  • 1700余人齐聚南水北调渠首淅川品尝丹江鱼宴

    此次活动的举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齐聚一堂,游淅川美景、品尝丹江鱼宴,使更多的游客了解淅川,了解南水北调发源地丹江渠首。

  • 配合南水北调管道改迁 郑州白庙水厂下周暂用黄河水

    (记者 聂春洁)记者从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获悉,为配合南水北调管道改迁工程,从11月14日15时起,白庙水厂水源将暂时置换成黄河水,置换时间为5天,届时居民家中可能出现短时水压和水质波动情况,待改迁工程结束后重新启用南水北调水源。

  • 南水北调已累计向河南供水20亿立方米 超1600万人受益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向河南省供水20亿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供水累计达12.8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河南省的重要水源。

  • 一渠清水北送 两地情缘更浓——豫京牵手尝甜头

    河南与北京,因南水北调结缘。南水北调来水占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供水水质均符合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