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端网页广告条1000*60
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为重遏贪腐

2015年01月15日18:26  来源:映象网

5034

  【采访】卜宪群:

  我国的监察制度主要是官僚制度形成以后,大致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但是秦统一以后这个制度被推广到全国,那么根据文献的记载,秦代中央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那么这个御史大夫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的这个职能。那么在秦代,地方一级设有郡戒,郡戒的职能主要就是监察。

  【解说】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的监察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公元前140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大事。

  这一年10月,刚刚当上皇帝的汉武帝刘彻,在皇宫向一批学者询问治理国家的大计。根据皇帝的询问,学者们将自己的回答写成文章呈交上去。在这些文人当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独特的见解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

  董仲舒给皇帝的治国大计就是实行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它使儒学成为以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作为民间学者的董仲舒是如何进入皇帝的视野的?

  【采访】牛润珍:

  董仲舒能够进入皇帝的视野,这和汉代的察举制度有关,察举的科目有方正贤良,还有敢言直谏之士,被举荐之后,他要经过皇帝的策问、考核,然后才能做官。

  【解说】被地方官举荐的董仲舒在给皇帝的文章中说,现在吏治不贤明,这是选才不当造成的。他建议是:根据才能和品德来选拔官员。这就是后来汉代察举制度中最重要的孝廉科,地方官每年要为国家举荐贤才,品德优秀、孝敬父母、学识过人、富有才干的人都可以被举荐。

  那么,汉武帝建立的这套官吏选拔制度,对这个帝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以推荐为主的察举制度,能够避免腐败的侵蚀而为国选出可用之才吗?

  公元前36年,西汉军队在西域的郅支城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决战,两天之内,匈奴全军覆没,西汉帝国与匈奴的最后一次战争落下了帷幕。

  立下这个不世奇功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陈汤。

  陈汤原先只是一个出身普通人家的平民。年轻时,陈汤曾在长安流浪,他的才能被富平侯张勃发现,于是,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不料在等待分配期间,陈汤的父亲去世,而陈汤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原来,得知父亲死讯的陈汤没有回家奔丧。负责首都监察工作的司隶校尉因此检举陈汤缺乏起码的孝道,不符合举荐当官的标准。于是,陈汤被拘捕下狱,举荐人张勃也因为举荐不当受到了处罚。

  几年之后,陈汤又一次被人举荐。这一次他担任了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奉命出使西域。他的才能终于在遥远的边疆得到发挥,为西汉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划下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陈汤的人生沉浮让人们对察举制度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西汉王朝通过严格的考核和检举,极大地压缩了选拔官员过程中舞弊和腐败的空间。

  河南省内乡县,这里拥有上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这里,不同朝代的县志被精心地保存到了现在。这些县志记载了上至公元前6年下至清朝末年,在内乡任职而且有名可察的180多名官员,人们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个是河南人。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汉武帝时期,官员异地为官的籍贯回避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后,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成为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制度。

  到了宋代,回避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作为一种有效的反腐制度,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6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文章关键词: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贪腐 责编:李争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被王岐山点名表扬的《鉴史问廉》再登央视

    1月11日,记者获悉,1月11日晚8点,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将再次登录央视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时段均将播出一集。

  • 今年首批优秀国产纪录片 河南《鉴史问廉》等入围

    9月9日,记者获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我省《鉴史问廉》、《永远的焦裕禄》、《淮河船家》等3部纪录片榜上有名。

  • 《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

  •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 观《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有感

    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这个“人”--观《鉴史问廉》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在今朝,再看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不难发现,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念念不忘千呼万唤,正是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持续以高压态势运行的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恰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百姓许久的心愿。“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77606起,处理党员干部102168人”数以万计的数字令百姓拍手称快,贪者为之变色。

  •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鉴史问廉》写进代表建议

    据昨晚《河南新闻联播》报道,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评和热议,记者在两会采访时发现,《鉴史问廉》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引起了她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在两会期间,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鉴史问廉》。

  • 中纪委宣传部领导点赞《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映象网自宣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映象直播广告位300*250

新闻推荐

PC端网页广告条628*60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