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卜宪群:
所谓回避制度,从我国历史上来说,我认为有三种回避。一种是避籍,就是回避籍贯,籍贯回避。第二种是避亲,就是亲属的回避。第三种是避近,就是相近的关系的一种回避制度。这三种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有存在。
【解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发布了一道诏令,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并向每个州委派一名刺史。此时在西汉帝国,地方已经有郡县两级行政单位,皇帝在全国设州并委派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吏和豪强。自此,刺史制度成为国家的主要监察制度。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要设立这么一套全新的针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机制呢?
【采访】卜宪群:
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吏治腐败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那么吏治腐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各级官僚勾结豪强势力,也就是说这些当官的人背后,都有很多豪强势力做他的依托,或者说豪强势力通过与政治权利的勾结,来获得他的利益,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豪强与官吏的这样一种相互的勾结,导致了各级地方官,出现了一种不执行中央的政策和命令,鱼肉地方百姓,各种独立于国家法律秩序之外的,这种社会势力横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武帝就下决心,设立了以刺史为标志的,这样一种巡视监察制度。
【采访】张国刚: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你看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套东西,他就到全国,到各地去巡查、他老自己到各地去,天子巡狩,说巡狩并不是真打猎,他到各地,他就要去看,这儿怎么样,那儿怎么样,就是保持中央集权的。你看秦始皇活活累死了。你看到汉武帝之前,郡国并行,汉帝国管的地方还相对比较小,郡,好多诸侯国,也不要你去直接管,尽管相这些东西也是中央派的。所以汉武帝时期觉得,它又含的这些郡县了,他就设十三部州刺史,要到各地去监察。
【解说】汉武帝建立的刺史制度不仅要发挥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能,还是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开端。刺史长期流动到各地去巡查,监察地方官员是否廉洁称职,不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从汉武帝开始的巡视制度被历朝历代继承了下来,巡视工作主要由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负责,成为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中央政府专门委派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这种专门负责巡视地方的御史被称为巡按御史。在民间,巡按御史被百姓们视为清廉而权力极大的官员。在民间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巡按御史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府巡按”。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了百姓们对巡视制度和监察御史惩治贪腐的期望。
【采访】卜宪群:
巡视制度在汉代形成以后,在历代的监察制度当中都有巡视这一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像西晋时期、曹魏时期、唐代都有,一直可以说是到明清时期。巡视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作为肃清吏治、澄清社会风气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制度。
【解说】公元581年,北周皇帝禅位给丞相杨坚,他将这个新朝命名为“隋”。八年之后,隋统一了分裂四百年之久的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朝代。
公元587年,隋文帝下令,全国各州每年推举三个有才学的读书人参加考试,应考“秀才”,这被认为是后世科举制度的雏形。几年之后,隋炀帝杨广下诏设立进士科开科取士,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014年中秋节,江南贡院上演了一出别开声面的“状元游街”。与人们想像中不同的是,游街的主角是位女状元,在她的身后是陪同游街的各级官员。这场演出艺术化地再现了1853年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状元傅善祥被点中状元后游街的情形,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科举考试这种公平的制度设计,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提供了上升的途径,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从此之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一再上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
1月11日,记者获悉,1月11日晚8点,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将再次登录央视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时段均将播出一集。
9月9日,记者获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我省《鉴史问廉》、《永远的焦裕禄》、《淮河船家》等3部纪录片榜上有名。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在今朝,再看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不难发现,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念念不忘千呼万唤,正是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持续以高压态势运行的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恰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百姓许久的心愿。“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77606起,处理党员干部102168人”数以万计的数字令百姓拍手称快,贪者为之变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据昨晚《河南新闻联播》报道,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评和热议,记者在两会采访时发现,《鉴史问廉》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引起了她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在两会期间,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实践镜鉴和创作素材
时长:44分57秒
时长:44分59秒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热播完毕,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不仅是卜宪群,当天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希望河南能续拍《鉴史问廉》,并就如何拍纷纷献策。王杰、高波等与会专家学者也纷纷向胡恩呼吁,希望《鉴史问廉》能尽快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期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得到。